沁园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求教

向下

求教 Empty 回复: 求教

帖子  三水高人 周六 二月 25, 2012 6:54 pm

查了一下资料,讲究平仄是近体诗(格律诗)区别于古体诗的主要特征。“三平尾”与“孤平”被认为是诗家“大忌”,主要是从诗歌的音律上考虑,如果犯了“忌”,在吟诵时,就会感觉不协调,破坏了诗歌的音律美。但是我们检查一下唐代的格律诗,往往会发现一些犯忌的句子。有人做过统计,在全唐诗里,五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占1%左右,七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占0.2%左右。应该说至少在唐代“三平尾”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李白)

昨日施僧裙带上,断肠犹系琵琶弦。(韦庄)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

水槛虚凉风月好,夜深谁共阿怜来。(白居易)

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杜牧)

刘眘虚《五律•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
李白《五绝•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刘长卿《五绝•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都是三平尾。


由三水高人于周六 二月 25, 2012 9:29 p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三水高人

帖子数 : 54
注册日期 : 11-02-20

返回页首 向下

求教 Empty 回复: 求教

帖子  三水高人 周六 二月 25, 2012 7:12 pm

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合音乐以供歌唱的。其所配之乐既有宫廷皇室音乐,又有文人燕集之乐,更有大量的民间市井俗乐。开始的“词”本身的声韵问题,宽严不一,大致以合乐为标准,也就是说歌曲的音乐性决定歌词语言的字声的格律,这也就是歌词的合乐的总体特点。词既以合乐为标准,为依归,词的字声谐调也就是音韵字声如何配合音乐以适合歌唱的问题呢?总的说来,大处合拍,细处审音;寻常之处只讲平仄,紧要之处严分四声;其中既有严格的不可逾越变通的规矩,又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以供高才的词人腾挪跳掷。这就是宋词协音的基本原则和实际状况。


由三水高人于周六 二月 25, 2012 9:32 p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三水高人

帖子数 : 54
注册日期 : 11-02-20

返回页首 向下

求教 Empty 回复: 求教

帖子  三水高人 周六 二月 25, 2012 7:25 pm

填词既称倚声之学,不但它的句度长短,韵位疏密,必须与所用曲调(一般叫做词牌)的节拍恰相适应,就是歌词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听者受其感染,获致“能移我情”的效果 ,如果把许多收脚的字调都改用了平声,就立刻使人感到音节谐婉。不同韵部表现不同 情感平收,就更显出低沉情调,更适合表现哀怨心情。运用平、上、去、入四声作为调整文学语言的准则,使它更富于音乐性、

三水高人

帖子数 : 54
注册日期 : 11-02-20

返回页首 向下

求教 Empty 回复: 求教

帖子  三水高人 周六 二月 25, 2012 8:45 pm

我们再看看石少提到的《忆秦娥》;
正格的忆秦娥以押入声韵为宜,但此调变格甚多,也常有押平声韵的,象贺铸《晓》,。

【正格】李白

 
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平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平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变格】贺铸 平韵格。 
中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平(韵)。
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
〖平平平(韵)〗,中平中仄,仄仄平平(韵)。
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仄平平仄平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平(韵)。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
〖平平平(韵)〗,中平中仄,仄仄平平(韵)。
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


正格的忆秦娥发出了一个女子悲凉凄切的声音。在句脚之间用入声往往会构成悲怨的程度,迫促而感伤,吟唱起来,更容易产生激越凄壮的感觉。而贺《晓》从结构上说主要抒写悱恻哀伤的情感,它其句脚接着用上两三个平音的话,它的音讯调就显得低沉,,唱起来就显得婉约多了。再看一下,贺词把李的入声字改作平声,再把上、下片最末一句的仄平平仄改为仄仄平平,就成功了,情调完全不同,可见,词是“倚声之学,”它的字句,可以根据词人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惑,通过字调的刚柔、长短、轻重表达起伏的思想感情而使听者产生美感而共呜。这只有词和曲才可达至这一境地。


三水高人

帖子数 : 54
注册日期 : 11-02-20

返回页首 向下

求教 Empty 回复: 求教

帖子  三水高人 周日 二月 26, 2012 12:59 am

其实,说那么多只是讲出倚声填词的特点,平与仄在词调运用上的不同。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读读原暨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龙榆生所著《词曲概论》,龙先生一生致力词学研究,造旨颇深。读后就不难理解贺作中的三平尾了。总之,贺作三平尾在词中不是诗病,不要用律诗去规范词。个人感觉朗读的话,平就是平,仄就是仄,因为格律诗的三字尾是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声律上必须有变化;否则用三平三仄,一连三个同声字,声律就没有变化显得平板,不能出现音调的高低抑扬变化,听起来就不会和谐悦耳。但是应该再次强调词是用来唱的,仄的完全可以唱成平的,这样就不难理解了。

三水高人

帖子数 : 54
注册日期 : 11-02-20

返回页首 向下

求教 Empty 回复: 求教

帖子  三水高人 周日 二月 26, 2012 5:52 pm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合音乐以供歌唱,也就是说歌曲的音乐性决定歌词语言的字声的格律,这也就是歌词的合乐的总体特点。清王鹏运在《词林正韵•跋》中对宋词声韵的总体特点及其演变历史有极中肯的揭示和极简要的表述:“夫词为古乐府歌谣变体,晚唐、北宋间,特文人游戏之笔,被之伶伦,实由声而得韵。南渡后,与诗并列,词之体始尊,词之真亦渐失。当其末造,词已有不能歌者,何论今日。故居今日而言,词韵实与律相辅,盖阴阳、清浊,舍此更无从叶律,是以声亡而韵始严。”“由声而得韵”是王氏对作为歌唱之词的声韵特点的最准确揭示,“声”谓音乐,“韵”谓格律,晚唐北宋词的声韵特征是由词的音乐性所决定所派生的。
如果到过丽江,听过纳西古乐,并有所涉猎或对唐诗的声韵学析有所了解的话,就不难理解诗、词其中之吟与唱的差异。读读龙先生的《词曲概论》和唐诗声韵学研究,从音乐属性去找差异,应该有帮助。

三水高人

帖子数 : 54
注册日期 : 11-02-20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