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他山玉

4 posters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史公 周二 三月 20, 2012 11:51 pm

论字作动词时亦有用于仄音处;313结构亦常有所见,读时仍可按律诗音节读。至于所引之诗,基本上不合律,且水平有限,不足以议。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史公 周三 三月 21, 2012 1:31 am

陆游“两行雁带杜陵秋”黄庭坚“孔方兄有绝交书”朱权“黄金甲锁雷霆印,红锦络缠日月符”等是三一三句式吧?其实这个问题是诗句中的语法结构和节奏单位有时会发生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是朗诵时放弃语法结构单位而迁就节奏单位。比如说,“星临万户动”,“星”是主语,“动”是谓语,“临万户”是动宾结构作状语,其语法结机构为一三一,但仍按二三或二二一的节奏来读。又如“名岂文章著”,其语法结构为一四,但仍读作二二一,以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这确实常见。诗词格律书大都也是这么说的。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史公 周三 三月 21, 2012 1:21 pm

既然“孔方兄”三字不可分,可之,“颂邓公”三字也不可分,自然亦可之。“名岂文章著”,是一四结构。我告诉大家的是一个常识,五言的音节结构是二三或二二一,但语意结构(或语法结构)就不尽是,但读时仍按其音节结构来读,这是所有格律书都如是说的。“名岂”两字语意结构不可能归在一起,如可,则试问“名岂”两字是什么词?是何意?显然不能,只是读时可归在一起作一音节来读。这就是语意结构与音节结构有矛盾时迁就语音结构来读即可。当然,能统一更自然,但用好其它结构则更具特色。我以前说过,少数并不等于不可以。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史公 周四 三月 22, 2012 3:39 am

石少 写道:现在我们谈及的是律诗的“音节”结构,而不是语意结构(或语法结构)。这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每一句律诗中它们不一定要同步。

在五言律诗中(强调在律诗中),音节一定是二三结构,其语意结构就不一定是。正如史公谈及的“名岂文章著”,其音节是二三,即:名岂--文章著。但若语意为二三,则“名岂”就不是词,但如果将整句回复原型:著名岂文章。显然语意结构就可以为二三结构了,而音节结构也不会变,仍是二三。由此可见:在律诗中,音节结构与语意结构是可以同步的也可以不同步,语意结构与音节结构无干,两者不同步不会影响词意。而音节结构总是固定的,七言为二二三、五言为二三。这其中的三可以是二一,也可以是一二。

七言律诗在第二、四、六字处为音节。“颂邓公。。。”因第二字“邓”处不能成为音节,因而整句就成为拗句了。

至于如此拗句的“少数”是否可以等同于“不可以”,看来各有看法。我个人偏向于初学者“不可以”,等成大腕了就可以。王力先生称这些拗句是诗人在玩技巧。

以上属一知半解的看法,请指正!

以上叙述比较乱。其实你要说的问题就是七言句中第二个字应为音节,但“颂邓公”三字却是一个独立的语意结构,其音节自然在第三个字,因而这个语意结构与语音结构的要求造成矛盾,这种语意结构下有违于七言诗第二个字为音节的原则。是这个问题吧?如果不是,则我不知道你到底要说什么问题,如果是,则你上面的论述又否定了你的问题。实在有点让人费猜疑啊!当然,你说这种句式是少数的,是否可以,各有看法,我认为,你这种结论是正确的。至于你认为要等成了大腕才可以,则我与你“各有看法”了。我一贯不赞成两重标准。至于王力老先生的见解,我们不妨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或许大家看得比我说的明白些:“实际上,五字句和七字句都可以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字句分为二三,七字句为四三,这是符合大多数情况的。但是,节奏单位和语 法结构的一致性也不能绝对化,有些特殊情况是不能用这个方式来概括的。例如有所谓折腰句,按语法结构是三一三。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如果分为两半,那就只能分成三四,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粪 土当年万户侯”,这个七字句如果要采用两分法,就只能分成二五(“粪土——当年万户侯”),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的《七律·赠柳亚子先生》“风 物长宜放眼量”,这个七字句也只能分成二五(“风物——长宜放眼量”),而不能分成四三。还有更特殊的情况。例如王维《送严秀才入蜀》“山临 青塞断,江向白云平”;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临青塞”、“临 万户”、“随平野”、“向白云”、“傍九霄”、“入大荒”,都是动宾结构作状语用,它们的作用等于一个介词结构,按二三分开是不合于语 法结构的。又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按节奏单位应该分为二三或二二一,但按语法结构则应分为一四(“名——岂 文章着,官——应老病休”),二者之间是有矛盾的。
杜甫《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五二(“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王维 《山居》“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四一(“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元稹《遣行》“寻觅诗章在,思量岁 月惊”,按语法结构也应该分成四一(“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这种结构是违反诗词节奏三字尾的情况的。
在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发生矛盾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法结构。事实上,诗人们也是这样解决了矛盾的。
当诗人们吟哦的时候,仍旧按照三字尾的节奏来吟哦,但并不改变语法结构来迁就三字尾。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我们把常例和变例区别开来,节奏的问题也就看清楚了”。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史公 周四 三月 22, 2012 1:05 pm

还是请王力老先生与石少君对话吧:

石少:音节结构总是固定的,七言为二二三。

王力:这是符合大多数情况的。但是,节奏单位和语 法结构的一致性也不能绝对化,有些特殊情况是不能用这个方式来概括的。

石少:语意结构与音节结构无干。

王力: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会)发生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法结构。

石少:“名岂文章著"的音节仍然是二三。

王力:“名岂文章着”,按节奏单位应该分为二三或二二一,但按语法结构则应分为一四(“名——岂 文章着,官——应老病休”),二者之间是有矛盾的。

石少 :"星临万户动"我个人认为无论是音节或语意均属二三结构。其句之译:星临(宫中),千家万户在闪烁。

王力:“星临万户动”,“临 万户”是动宾结构作状语用,它们的作用等于一个介词结构,按二三分开是不合于语 法结构的。

石少:(与律诗音节结构要求不同步这种少数现象是否可以?)看来各有看法。我个人偏向于初学者“不可以”。

王力: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我们把常例和变例区别开来,节奏的问题也就看清楚了。(如不一致,)当诗人们吟哦的时候,仍旧按照(律诗要求的语音)节奏来吟哦(就行了)。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唉!写点诗词还这么复杂~

帖子  六两 周四 三月 22, 2012 4:26 pm

真不知写诗还讲究这个,太复杂了,六两好似“鸭仔听雷”。石少这家伙偷偷的在研究这么高深的学问,六两真是羡慕忌妒恨!



记得老毛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之句。不知律诗能不能这样写?这又算是什么结构?石少能告诉我吗?谢谢!
六两
六两

帖子数 : 233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史公 周五 三月 23, 2012 1:10 am

石少 写道:
六两 写道: 真不知写诗还讲究这个,太复杂了,六两好似“鸭仔听雷”。石少这家伙偷偷的在研究这么高深的学问,六两真是羡慕忌妒恨!



记得老毛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之句。不知律诗能不能这样写?这又算是什么结构?石少能告诉我吗?谢谢!
回六两:此句合律•••••平平仄仄平平仄。音节结构合二二三•••••赤橙•黃緑•靑蓝紫。此句且音节与语意同步又出于伟人之手。是难得好句!哈哈哈!当你六两兄是大腕时怎写都是好句。我期待!

我不能同意石少君说法。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个字是一个紧密联合结构,每个字是一个独立语意,自然每个字就是一个音节,这与七言律诗音节要求就不同步。但如果写入诗了(当然律诗中用这种特殊联合结构的情况较少,或者说是变例),就按律诗音节要求二二三来读,读如赤橙•黃緑•靑蓝紫。这就是王力所说的语意结构与律诗语音节奏要求有矛盾时迁就语音节奏要求来吟哦的说法。而不是本来它就是赤橙•黃緑•靑蓝紫的结构。可能我与石少君上述存在争论的也就是这一点。六两君以为如何?请发表意见。争论是为了给大家一个正确的认识。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史公 周五 三月 23, 2012 11:36 am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既然本来是七个并列的语意,那么每个字就应该是一个音节,那你凭什么把它分为三组?是每组颜色相合还是不可分割?显然不是。只是你按律诗节奏要求来分的。而不是本来它就应该是三组。这就是所谓“迁就”,理解了就不复杂。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史公 周五 三月 23, 2012 4:57 pm

你不是顽愚,反而我觉得你对律诗音节的问题也懂了,但对相互的关系的表达还不够准确,这就是我觉得你的某些表达与王力先生有出入,而你则认为无的原因。可能有个问题必须纠结,就是你认为语意结构与节奏单位无干,我认为恰恰相反,语意结构决定音节。一个独立的语意必然是一个音节。一个句子有若干个语意结构,就构成若干音节。这不是七块钱随便付的。象赤橙黄绿青蓝紫,要加标点符号,也只能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果加成赤橙、黄绿、青蓝紫,老师肯定扣分。这就是语意决定音节。但律诗节奏单位的一般要求(常例)是二二三(七言)。在一个七言句中,如果其语意结构是二二三,那么与律诗的音节要求是同步的,是常例;如语意结构不是二二三,那与律诗音节要求就不同步,是变例。只是在变例中,朗诵时放弃语意结构音节,仍按照律诗音节要求来吟哦。这一关系并不复杂,前辈们论述已十分清楚了。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史公 周六 三月 24, 2012 12:28 am

你举的例子正说明问题,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名岂文章著,是一四结构,即名·岂文章著,它不能是二三结构,与五律语音节奏是不同步的,但吟哦的时候仍按二三来读。王力老先生的话多去体会,就能准确把握了。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一加 周六 三月 24, 2012 12:52 am

史公与石少一番讨论,使我们了解了语意结构与语音结构的关系。得益匪浅。

一加

帖子数 : 7
注册日期 : 11-10-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史公 周六 三月 24, 2012 1:12 am

石少 写道:
史公 写道:你举的例子正说明问题,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名岂文章著,是一四结构,即名·岂文章著,它不能是二三结构,与五律语音节奏是不同步的,但吟哦的时候仍按二三来读。王力老先生的话多去体会,就能准确把握了。
好!就算“名岂文章著”在语法结构上是一四结构,那么原型“著名岂文章”你不会反对语法结构是二四吧,你也不会反对这两句诗的意思一模一样吧?由此,可证音节与语法结构没关系吧?
另:“名--岂文章著”应是词的音节结构。“岂文章著”在语法上是否就是独立的“四”结构,我个人持怀疑意见,因为这“四”语法怪诞且不能细分为二二结构。


大概你是把语意结构和整句语意混为一谈了。“名岂文章著”和“著名岂文章”语意结构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一四结构,后者是二三结构。这句的一四结构是王力先生举的例,你认为怪诞,我却认为正确。你可以保留意见,我也只能佩服你挑战权威的勇气。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史公 周六 三月 24, 2012 12:18 pm

"音节结构非语意结构决定",那么请问音节结构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史公 周四 三月 29, 2012 3:06 pm

石少君答案是基本正确的。“通常用两字组成一个语词,成为一个语文音节,使得能形成声调的变化和顿挫的节奏”。(七言)律诗正是根据这种通常的情况,形成二二三的常例。当然,如果头两个字(或中间两字)不是一个语词,而是三个字(如孔方兄),自然音节就在第三个字。这与二二三的结构就不同步,就是变例。这就是语意结构、语音单位与律诗音节常例与变例的关系。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心中月 周三 八月 15, 2012 11:59 pm

史公 写道:你不是顽愚,反而我觉得你对律诗音节的问题也懂了,但对相互的关系的表达还不够准确,这就是我觉得你的某些表达与王力先生有出入,而你则认为无的原因。可能有个问题必须纠结,就是你认为语意结构与节奏单位无干,我认为恰恰相反,语意结构决定音节。一个独立的语意必然是一个音节。一个句子有若干个语意结构,就构成若干音节。这不是七块钱随便付的。象赤橙黄绿青蓝紫,要加标点符号,也只能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果加成赤橙、黄绿、青蓝紫,老师肯定扣分。这就是语意决定音节。但律诗节奏单位的一般要求(常例)是二二三(七言)。在一个七言句中,如果其语意结构是二二三,那么与律诗的音节要求是同步的,是常例;如语意结构不是二二三,那与律诗音节要求就不同步,是变例。只是在变例中,朗诵时放弃语意结构音节,仍按照律诗音节要求来吟哦。这一关系并不复杂,前辈们论述已十分清楚了。

实在感叹史公的博学,不仅在诗词的见解上,在语言学上也是令人钦佩,朗诵属于语言表现范畴,古时,诗人是吟唱或吟诵的,而现今,人们在朗诵古诗词时,也只是根据朗诵者本人对于诗词语意的理解和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来朗诵的,也就是说,与此同时会加上朗诵者的主观情感,那么此时,就未必是按照“二二三”的结构来朗诵了!一些拙见而已!Smile

心中月

帖子数 : 4
注册日期 : 11-08-15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史公 周五 八月 17, 2012 2:26 am

实在感叹史公的博学,不仅在诗词的见解上,在语言学上也是令人钦佩,朗诵属于语言表现范畴,古时,诗人是吟唱或吟诵的,而现今,人们在朗诵古诗词时,也只是根据朗诵者本人对于诗词语意的理解和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来朗诵的,也就是说,与此同时会加上朗诵者的主观情感,那么此时,就未必是按照“二二三”的结构来朗诵了!一些拙见而已!Smile[/quote]

感谢心中月君,望多参与讨论,多发表高见。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他山玉 Empty 回复: 他山玉

帖子  心中月 周五 八月 17, 2012 11:28 pm

史公 写道:实在感叹史公的博学,不仅在诗词的见解上,在语言学上也是令人钦佩,朗诵属于语言表现范畴,古时,诗人是吟唱或吟诵的,而现今,人们在朗诵古诗词时,也只是根据朗诵者本人对于诗词语意的理解和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来朗诵的,也就是说,与此同时会加上朗诵者的主观情感,那么此时,就未必是按照“二二三”的结构来朗诵了!一些拙见而已!Smile


感谢心中月君,望多参与讨论,多发表高见。[/quote]

学生学识浅薄,还望史公多多指点!Smile

心中月

帖子数 : 4
注册日期 : 11-08-1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