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生造词能否入诗

5 posters

2页/共2 上一页  1, 2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回复: 生造词能否入诗

帖子  史公 周六 六月 02, 2012 3:08 am

回石少君:这两天出差没上沁园,真有点久违的感觉。细看石少君这两天的帖,先说点题外话。一,石少对自造生词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是对生造词“作者认为用得准确就可,解释权归作者”。这意思就是说我写了就是正确的,就是成森君所说的“愚写了,我会叫它不会错的”。用不着别人来讨论。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去苦读诗词理论?又何必去学习前人的名作?反正闭门造车,自己“认为用得准确就可”,解释权又掌握在自己手里,谁能奈其何?这样自然可以纵横天下了。果真如此,我倒真能平心静气待之,就象成森君的诗,因得佛指导,我们只有学习的份,只有谨记吾佛的教导,错即对也,对即错也,无错无对,唯空唯虚。你到了那个境界,我不平心静气也不行。当然,石少君还有第二种态度,就是象今天的帖,从骆宾王说到欧阳修,引出他“造词”的过程与依据,拿出看家本领,把青龙刀舞给你看看。我还是欢迎这第二种态度,起码让我们有学习的机会、有讨论的机会,当然也有任何一方反省的机会。二,关于我护短一说,我觉得诧异,细看过往的帖,须说明一下:第一,关于周老师“梵”字的问题,我与小道君探讨后,我已指出“既然平水韵和中华新韵都注为仄音,就有可能存在周老以乡音入诗情况”,当时发此帖后石少先生跟帖说“学术不宜护短”,我还以为是表扬我呢,现在看来是石少君还未理解我这句话的意思。我相信不会有人认为我这句话是为周老辩护吧?护短又从何而来?第二,关于“到耳浓”,因为我不同意你的说法,这里不得不再费点口舌。从语法上讲,“到耳”是一个动宾结构词组,加上“浓”字,意思已经延伸,考察这类短语,只能分析它们的搭配是否妥当?不能确定前人未有这样搭配过就是“生造”,如果每一句诗中每一短语都要前人用过,岂不都成了诗偷?“掣鲸矛”三字唯我独写,亦未见于前人诗,但无人说我生造。再以你的大作(声明:大作与拙作相对,一个是尊称他人的作品,一个谦称自己的作品,写这句话时本想去掉“你的”两字,以免受到“我的拙作”一样的麻烦,但随即想起老毛写给陈毅的信中有“你的大作”一句,故仍之。)为例:你《端午词》中“絮淳风”三字,其错误是“絮”与“淳风”搭配不当,絮不能作动词(作动词时另有其意),而不是说这三个字未见于前人诗而判为生造;而在《清明》诗中有“绕膝娇”一语,虽未见于前人写过,但未有人会说你是生造。显而易见,在这类短语中,只要“淳风”、“绕膝”不是生造,再搭配其它字,延伸了意义,就不存在”生造“的问题,只是存在搭配是否合理的语法问题。所以,我当时回帖建议“到耳浓”的问题换个角度来考察,考察其搭配上语法的问题,令峻兄等诗友表示同意我的提法,而你却立即说“到耳浓”搭配语法上没问题,如真有其短,护短的也只能是你。

至于六两“我的拙作”问题,本来你正与他讨论,我在认真听,六两搬出这些“证据”,你可以反驳呀,驳倒了就不用我来说了,如果你认为驳不过,可以发帖请我出马。我都未说,哪来“护短”呢?

说回主题,石少引骆宾王“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制造”出“忠蝉”,我认为,如果骆宾王原句是“应节为变,伸忠义之志...”你造出“忠蝉”可能还说得过去,当然,你是无可能看到这样的原文的,因为要是骆宾王写成“应节为变,伸忠义之志”自然会被当时的文人就讨伐流产了。道理很简单,“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情理交融也,如“应节为变,伸忠义之志...”则情理何在呢?我们总不能想当然吧?说到底,从“忠”字字义看,与“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不存在可派生的逻辑关系,再衍化成“忠蝉”,就离得更远了。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回复: 生造词能否入诗

帖子  石少 周日 六月 03, 2012 9:26 pm

一,解释权
“诗家惟论兴会,道理远近,不必尽合”。道理相同,读诗者有一“行规”,对看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必须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迁就”诗的意思;若作者已作解释者,读者仍不满意,则应“与其武断,不如缺疑”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思。这就是“解释权归作者”的道理;
二,“到耳浓”
近几乎翻破全唐诗全宋诗,未找到“音浓”或“浓音”入诗,因而可以判断肯定没有“。。音到耳浓”,因为到耳的是“音”,“浓”是用来修饰“音”的。我在找原因时再查“浓”意。是否“浓”有“稠密”之意,及“在气体中所含某种成分多,与淡、薄相对”,因而在修饰声音时不宜用“浓”?也就是“。。音到耳浓”虽语法没错,但用词不准!修饰“音”者,多用“清”“彻”。我同意冷君言,尤其“梵音”更不能用“浓”修饰,毕竟“浓”自身含有“杂质”明显与梵音自身固有之“清”矛盾;
三,关于护短
护不护短的问题不宜更复杂化。这一问题我建议之前一切争论现在“归零”。就请问史公如下三个小问题:
1,周老师“四诗五病”君认同否?
2,“我的拙作”君认为正确吗?
3,“墨云”“高风”“瞬目”可以入诗吗?
当然,史公作为版主可以不理这些问题,即可不回答。
明出长差,回来再拜读!


由石少于周一 六月 04, 2012 11:13 a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石少

帖子数 : 520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远门(之人)不惧墨云压”,偶要坚强~

帖子  六两 周一 六月 04, 2012 11:11 am

石少 写道:一,解释权
“诗家惟论兴会,道理远近,不必尽合”。道理相同,读诗者有一“行规”,对看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必须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迁就”诗的意思;若作者已作解释者,读者仍不满意,则应“与其武断,不如缺疑”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思。这就是“解释权归作者”的道理;
二,“到耳浓”
近几乎翻破全唐诗全宋诗,未找到“音浓”或“浓音”入诗,因而可以判断肯定没有“。。音到耳浓”,因为到耳的是“音”,“浓”是用来修饰“音”的。我在找原因时再查“浓”意。是否“浓”有“稠密”之意,及“在气体中所含某种成分多,与淡、薄相对”,因而在修饰声音时不宜用“浓”?也就是“。。音到耳浓”虽语法没错,但用词不准!修饰“音”者,多用“清”“彻”。我同意冷君言,尤其“梵音”更不能用“浓”修饰,毕竟“浓”自身含有“杂质”明显与梵音自身固有之“清”矛盾;
三,关于护短
护不护短的问题不宜更复杂化。这一问题我建议之前一切争论现在“归零”。就请问史公如下三个小问题:
1,周老师“四诗五病”君认同否?
2,“我的拙作”君认为正确吗?
3,“墨云”“高风”“瞬目”可以入诗吗?
当然,史公作为版主可以不理这些问题,即可不必回答。
明出长差,回来再拜读!

1王士禛选了《唐贤三昧集》,当时的汉学家即精于考证的阎若璩看到诗里的地名有错字,就告诉赵执信,赵告诉王,王不以为然,后在《池北偶谈》里讲了,说诗里的地名道里远近,不必尽合。在这里,“道里” 被故意换成“道理”,然后 便得出结论:道理相同,读诗者有一行规,对看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必须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迁就诗的意思;若作者已作解释者,读者仍不满意,则应与其武断,不如缺疑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思。然后“忠蝉”的正确性便无可非议。唉!我说不下去了。
2高风”“瞬目之类当然可以入诗,孟浩然写庞德公时不就是用了“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吗?

3、“我的拙作”画蛇添足,怎么办呢?承认笔误都不行,那只有让他从“高高耸起的高楼”跳下去,让他摔死“胜于活着好”。不絮了,总之,“高高耸起的高楼”追杀“我的拙作”是沁园的奇观。



由六两于周一 六月 04, 2012 1:36 p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六两
六两

帖子数 : 233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回复: 生造词能否入诗

帖子  石少 周一 六月 04, 2012 12:20 pm

出差之前简单回六两。
是"道里",因是凭记忆写没核对。为你会上网查原文而高兴。这次算你是读书。
笔误不抗辩,抗辩非笔误。切记!

石少

帖子数 : 520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主要看怎么读书~并非越多越好~

帖子  六两 周一 六月 04, 2012 3:53 pm



你凭记忆便信口说出诗家惟论兴会,道远近,不必尽合只是没核对才将“道里”误作“道理”。其实你没必要解释,直接说你不但博览、而且还强记就行了,谁敢怀疑你?因为你读了多少书、背了多少名篇,没一个人知道。但人们不禁要问:石少是怎么读书的?这书读来何用?一大段话都背下来了,却不知它是说什么的。读书读成这样,比不读书还可怕。

一个人读了多少书,肚里有多少货,不用到处晒的。看他写的诗文便知他书读到什么程度。六两承认没读过诗词理论,但敢对整天把读书挂在嘴边的石少说:你读过的书不一定比我多。

六两
六两

帖子数 : 233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回复: 生造词能否入诗

帖子  史公 周二 六月 05, 2012 12:45 am

石少 写道:一,解释权
“诗家惟论兴会,道理远近,不必尽合”。道理相同,读诗者有一“行规”,对看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必须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迁就”诗的意思;若作者已作解释者,读者仍不满意,则应“与其武断,不如缺疑”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思。这就是“解释权归作者”的道理;
二,“到耳浓”
近几乎翻破全唐诗全宋诗,未找到“音浓”或“浓音”入诗,因而可以判断肯定没有“。。音到耳浓”,因为到耳的是“音”,“浓”是用来修饰“音”的。我在找原因时再查“浓”意。是否“浓”有“稠密”之意,及“在气体中所含某种成分多,与淡、薄相对”,因而在修饰声音时不宜用“浓”?也就是“。。音到耳浓”虽语法没错,但用词不准!修饰“音”者,多用“清”“彻”。我同意冷君言,尤其“梵音”更不能用“浓”修饰,毕竟“浓”自身含有“杂质”明显与梵音自身固有之“清”矛盾;
三,关于护短
护不护短的问题不宜更复杂化。这一问题我建议之前一切争论现在“归零”。就请问史公如下三个小问题:
1,周老师“四诗五病”君认同否?
2,“我的拙作”君认为正确吗?
3,“墨云”“高风”“瞬目”可以入诗吗?
当然,史公作为版主可以不理这些问题,即可不回答。
明出长差,回来再拜读!

这几个问题我乐意回答。不过,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还是要再次再次地费点口舌,希望你把“语法”的概念弄明白。你说“梵音到耳浓”语法没错,“梵音”不能用“浓”修饰,也就是说,修饰与被修饰之间搭配不当。那么,修饰与被修饰搭配不当(或者说形容词用词不当)不属于语法错误吗?先把常识性问题搞清楚再回答你的问题。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回复: 生造词能否入诗

帖子  石少 周日 六月 17, 2012 9:57 am

史公 写道:
石少 写道:一,解释权
“诗家惟论兴会,道理远近,不必尽合”。道理相同,读诗者有一“行规”,对看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必须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迁就”诗的意思;若作者已作解释者,读者仍不满意,则应“与其武断,不如缺疑”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思。这就是“解释权归作者”的道理;
二,“到耳浓”
近几乎翻破全唐诗全宋诗,未找到“音浓”或“浓音”入诗,因而可以判断肯定没有“。。音到耳浓”,因为到耳的是“音”,“浓”是用来修饰“音”的。我在找原因时再查“浓”意。是否“浓”有“稠密”之意,及“在气体中所含某种成分多,与淡、薄相对”,因而在修饰声音时不宜用“浓”?也就是“。。音到耳浓”虽语法没错,但用词不准!修饰“音”者,多用“清”“彻”。我同意冷君言,尤其“梵音”更不能用“浓”修饰,毕竟“浓”自身含有“杂质”明显与梵音自身固有之“清”矛盾;
三,关于护短
护不护短的问题不宜更复杂化。这一问题我建议之前一切争论现在“归零”。就请问史公如下三个小问题:
1,周老师“四诗五病”君认同否?
2,“我的拙作”君认为正确吗?
3,“墨云”“高风”“瞬目”可以入诗吗?
当然,史公作为版主可以不理这些问题,即可不回答。
明出长差,回来再拜读!

这几个问题我乐意回答。不过,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还是要再次再次地费点口舌,希望你把“语法”的概念弄明白。你说“梵音到耳浓”语法没错,“梵音”不能用“浓”修饰,也就是说,修饰与被修饰之间搭配不当。那么,修饰与被修饰搭配不当(或者说形容词用词不当)不属于语法错误吗?先把常识性问题搞清楚再回答你的问题。

这里的“不能”是“用词不准确”,因意有矛盾,就如"黑色的黄金"。属形容词错误,一看就是常识。

石少

帖子数 : 520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回复: 生造词能否入诗

帖子  史公 周日 六月 17, 2012 3:10 pm

石少 写道:
史公 写道:
石少 写道:一,解释权
“诗家惟论兴会,道理远近,不必尽合”。道理相同,读诗者有一“行规”,对看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必须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迁就”诗的意思;若作者已作解释者,读者仍不满意,则应“与其武断,不如缺疑”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思。这就是“解释权归作者”的道理;
二,“到耳浓”
近几乎翻破全唐诗全宋诗,未找到“音浓”或“浓音”入诗,因而可以判断肯定没有“。。音到耳浓”,因为到耳的是“音”,“浓”是用来修饰“音”的。我在找原因时再查“浓”意。是否“浓”有“稠密”之意,及“在气体中所含某种成分多,与淡、薄相对”,因而在修饰声音时不宜用“浓”?也就是“。。音到耳浓”虽语法没错,但用词不准!修饰“音”者,多用“清”“彻”。我同意冷君言,尤其“梵音”更不能用“浓”修饰,毕竟“浓”自身含有“杂质”明显与梵音自身固有之“清”矛盾;
三,关于护短
护不护短的问题不宜更复杂化。这一问题我建议之前一切争论现在“归零”。就请问史公如下三个小问题:
1,周老师“四诗五病”君认同否?
2,“我的拙作”君认为正确吗?
3,“墨云”“高风”“瞬目”可以入诗吗?
当然,史公作为版主可以不理这些问题,即可不回答。
明出长差,回来再拜读!

这几个问题我乐意回答。不过,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还是要再次再次地费点口舌,希望你把“语法”的概念弄明白。你说“梵音到耳浓”语法没错,“梵音”不能用“浓”修饰,也就是说,修饰与被修饰之间搭配不当。那么,修饰与被修饰搭配不当(或者说形容词用词不当)不属于语法错误吗?先把常识性问题搞清楚再回答你的问题。

这里的“不能”是“用词不准确”,因意有矛盾,就如"黑色的黄金"。属形容词错误,一看就是常识。


中学老师教我们说,语法包括句法和词法,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形容不当,造成修饰与被修饰搭配不当,是语法错误主要种类之一。现在石少君说这不是语法错误,一下子把我打回小学时代了,我得从头再补习一下,再来回答你的问题。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回复: 生造词能否入诗

帖子  石少 周日 六月 17, 2012 5:52 pm

史公 写道:
石少 写道:
史公 写道:
石少 写道:一,解释权
“诗家惟论兴会,道理远近,不必尽合”。道理相同,读诗者有一“行规”,对看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必须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迁就”诗的意思;若作者已作解释者,读者仍不满意,则应“与其武断,不如缺疑”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思。这就是“解释权归作者”的道理;
二,“到耳浓”
近几乎翻破全唐诗全宋诗,未找到“音浓”或“浓音”入诗,因而可以判断肯定没有“。。音到耳浓”,因为到耳的是“音”,“浓”是用来修饰“音”的。我在找原因时再查“浓”意。是否“浓”有“稠密”之意,及“在气体中所含某种成分多,与淡、薄相对”,因而在修饰声音时不宜用“浓”?也就是“。。音到耳浓”虽语法没错,但用词不准!修饰“音”者,多用“清”“彻”。我同意冷君言,尤其“梵音”更不能用“浓”修饰,毕竟“浓”自身含有“杂质”明显与梵音自身固有之“清”矛盾;
三,关于护短
护不护短的问题不宜更复杂化。这一问题我建议之前一切争论现在“归零”。就请问史公如下三个小问题:
1,周老师“四诗五病”君认同否?
2,“我的拙作”君认为正确吗?
3,“墨云”“高风”“瞬目”可以入诗吗?
当然,史公作为版主可以不理这些问题,即可不回答。
明出长差,回来再拜读!

这几个问题我乐意回答。不过,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还是要再次再次地费点口舌,希望你把“语法”的概念弄明白。你说“梵音到耳浓”语法没错,“梵音”不能用“浓”修饰,也就是说,修饰与被修饰之间搭配不当。那么,修饰与被修饰搭配不当(或者说形容词用词不当)不属于语法错误吗?先把常识性问题搞清楚再回答你的问题。

这里的“不能”是“用词不准确”,因意有矛盾,就如"黑色的黄金"。属形容词错误,一看就是常识。


中学老师教我们说,语法包括句法和词法,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形容不当,造成修饰与被修饰搭配不当,是语法错误主要种类之一。现在石少君说这不是语法错误,一下子把我打回小学时代了,我得从头再补习一下,再来回答你的问题。
因高中年代好遥远,当年读的书又多记不牢。马上打电话请教了小孩的老师,滨河中学高三语文组长王老师13715293729。他说:形容词修饰名词不是语法错误,但我说的"黑色的黄金"是逻辑错误。
我想,史公所说也一定有依据,王老师所说的也符合道理。可能,这类的错误归于哪种错误只是归类问题,本质不影响其错误本身。
请史公还是回到问题的中央吧。

石少

帖子数 : 520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回复: 生造词能否入诗

帖子  史公 周一 六月 18, 2012 12:54 am

因高中年代好遥远,当年读的书又多记不牢。马上打电话请教了小孩的老师,滨河中学高三语文组长王老师13715293729。他说:形容词修饰名词不是语法错误,但我说的"黑色的黄金"是逻辑错误。
我想,史公所说也一定有依据,王老师所说的也符合道理。可能,这类的错误归于哪种错误只是归类问题,本质不影响其错误本身。
请史公还是回到问题的中央吧
。[/quote]

形容词修饰名词不是语法错误,这句话与“忠,形容词,蝉,名词,形容词修饰名词,语法无错”如出一辙,形容词当然可以修饰名词,问题在于:如果修饰与被修饰之间搭配不当属不属于语法错误?请王老师再回答一下我再说根据。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回复: 生造词能否入诗

帖子  史公 周四 六月 21, 2012 3:30 pm

先不讨论语法概念问题。这里试回答石少君关于周老诗“四诗五病”的问题。石少列举周老的诗有以下五首:
1,
赫赫韬光寺,禅林耸巨峰。
西湖生翠浪,白傅寄高踪。
古木连天碧,梵音到耳浓。
山灵迓画客,迢递送青钟。
2,
五峰双涧拥梵宫,隋塔神光射碧空。
万蕊天香涌如浪,古梅夭矫卧虬龙。
3,
名山坐断已千年,香压长林绿满天。
唤起丰干应不识,春潮已换旧尘寰
4
勇士三千截大江,风雷抖擞阵云长。
纤儿十万齐抛甲,一啸孱王胆尽丧。
5
咏絮清才追谢女,聪明冰雪孰堪伦。
扶持二妙开生面,恰趁梅花天地心。
估且以上列五首来看看,石少说有“五病”,但始终不肯说病在何处,只要我们自己看,这本来不很妥当,因为一方面你看得出的别人未必就看得出,另方面你看出的别人不一定就认为是。对于石少所说上诗在格律上有平仄误用、孤平、三连仄、失韵、合掌等五病,根据石少君前前后后所说,揣测之,大概是:第一首,“寺”与“禅林”合掌;“梵音到耳浓”犯孤平;“迓画客”三仄尾。第二首,“拥梵宫”梵字应平而仄;第三首,“天”与“寰”不同韵。第四首,“丧”字作动词时不得用于平音韵脚。第五首,“伦”、“心”不同韵。先问石少君,所说“五病”是否上列“五病”?如是,我即试逐一回答,如不是,请指正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回复: 生造词能否入诗

帖子  石少 周四 六月 21, 2012 11:00 pm

史公 写道:先不讨论语法概念问题。这里试回答石少君关于周老诗“四诗五病”的问题。石少列举周老的诗有以下五首:
1,
赫赫韬光寺,禅林耸巨峰。
西湖生翠浪,白傅寄高踪。
古木连天碧,梵音到耳浓。
山灵迓画客,迢递送青钟。
2,
五峰双涧拥梵宫,隋塔神光射碧空。
万蕊天香涌如浪,古梅夭矫卧虬龙。
3,
名山坐断已千年,香压长林绿满天。
唤起丰干应不识,春潮已换旧尘寰
4
勇士三千截大江,风雷抖擞阵云长。
纤儿十万齐抛甲,一啸孱王胆尽丧。
5
咏絮清才追谢女,聪明冰雪孰堪伦。
扶持二妙开生面,恰趁梅花天地心。
估且以上列五首来看看,石少说有“五病”,但始终不肯说病在何处,只要我们自己看,这本来不很妥当,因为一方面你看得出的别人未必就看得出,另方面你看出的别人不一定就认为是。对于石少所说上诗在格律上有平仄误用、孤平、三连仄、失韵、合掌等五病,根据石少君前前后后所说,揣测之,大概是:第一首,“寺”与“禅林”合掌;“梵音到耳浓”犯孤平;“迓画客”三仄尾。第二首,“拥梵宫”梵字应平而仄;第三首,“天”与“寰”不同韵。第四首,“丧”字作动词时不得用于平音韵脚。第五首,“伦”、“心”不同韵。先问石少君,所说“五病”是否上列“五病”?如是,我即试逐一回答,如不是,请指正

史公用“揣测”一词,估计所列“五病”是泰斗故意布下之陷阱。愿听史公妙解!

石少

帖子数 : 520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回复: 生造词能否入诗

帖子  史公 周五 六月 22, 2012 1:46 am



史公用“揣测”一词,估计所列“五病”是泰斗故意布下之陷阱。愿听史公妙解![/quote]

写诗谁还会“故意布下陷阱”?只是理解的问题罢了。依我看,一,先说“合掌”的问题,本来“合掌”只是出现在对句中的问题,现在引申到首联来考察它的错误,估且用“合掌”这个词。但所谓“合掌”,其必备特征是上下两句所相对的字、词意义相同,上下两句意境也基本一致,才称合掌。此诗首联上句“寺”与下句“禅林”有所同指,但“赫赫韬光寺”写其貌大,“禅林耸巨峰”写其位高,意境参差有致,算不上“合掌”;二,再说出韵,看得出,先生所用皆为中华新韵,以此看,是合韵的。至于对用新韵的问题,我也经常在思考,我自己是持反对态度的,但这个问题现在争议很大,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出了一个诗词发展纲要,鼓励新韵,主张旧韵新韵双轨并行。当时周老任学会秘书长职,他非常支持用新韵,所以近些年写了不少用新韵的诗,这是可以理解的;三,关于三仄尾,这个问题在以前的帖中说了很多了,五律的“平平仄仄仄”句式,唐不避之,宋多见之,故清代诗词理论家把它定义为正拗律句,且下句无须拗救,所以,这可以不算是个毛病;四,关于“丧”,是个多音字,一般作动词时读仄音,不过,诗词中对平仄两读的字有某些借音的情况,即该字有两读情况下某种字义的读音借读另一字义的读音,就如这个“丧”字,以下所举的诗其字义本应读仄音,但借以读为平音:

明·何景明

依依入乡闾,惨恻历故疆。

  行迈逾几时,所见忽以更。

  成人匪故识,耆齿日凋丧

  平生所同欢,转盼殊存亡。

  羁魂邈遐域,旅柩归中堂。

  人命不相持,奄忽如朝霜。

  抚事感今昔,喟然热衷肠

以上“凋丧”的“丧”本应读仄音但此处借读为平音。但释文珦“大道既凋丧,安能复区区”中“凋丧”的“丧”则读为仄音。

再如清·王拯

束带为民牧,儒生诚懦良。十年事诗书,夙昔慕轩唐。

笔耕砚为田,岂习菽与粱。斯民幸直道,迂怀感如伤。

大府行边来,前驱猛豺狼。前庭备供帐,后户陈酒浆。

威仪盛车中,乃昔同舍郎。富贵出天姿,敢惟一日长。

不见后来者,行赀尽新章。军中又积劳,年力正方刚。

支离老儒酸,嗫嚅重踉跄。谁令任衢衢,军法不可当。

昨者邻东县,县官身被创。汹汹群兜鍪,箕踞鸣琴堂。

投劾舍之去,西邑独项强。官钱乃积逋,除名系锒铛。

吁嗟古司牧,此职圣所详。如何九折坂,骐骥不能骧。

白马青油盖,伊谁独生光。盈盈府中趋,晚出剧慷慨。

挥金似流水,湍决自有方。军行九陌过,意气殊扬扬。

归来大劳苦,珍食罗幽房。腰间青瑚玦,笑掷邯郸倡。

穷黎叹中谷,背面血流眶。安知翁媪衰,身死弗得丧

由来国有立,此辈孰短长。

上诗中其“丧”字字义应读为仄音,但此处借读平音。这种情况,其它多音字也是存在的。四,关于“梵”字,所列周老的诗两次均出现其仄为平用,这个字平水韵与新韵俱为仄音,但许多方言为平音(包括我们海丰话,也请教了周老湖南老乡一位诗友,也说其方言为平音),这种情况看,有可能周老是以其方言入诗了,而导致了平仄误用。

以上算是对石少君指出周老诗中“五病”的一点见解,如石少认为不对处,欢迎讨论。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回复: 生造词能否入诗

帖子  石少 周五 六月 22, 2012 8:04 am

史公将这五病解释的如此完美如此无懈可击,不知有哪位诗友有不同看法?毕竟,这五病在没彻底争论明白之前,"表面病征"是成立的,要不,史公是不会准确"揣测"岀来的。
我一直认为,学术面前,我们不怕不懂不怕多嘴,而要在争论中在多嘴中学习,如果我们有疑惑但被"权威"吓住,我们就可能会偏听偏信,我们就可能会被"权威"所误。我想,就泰斗四诗五病之争论我们姑且将史公当作泰斗的“律师”、将石少当作“原告”吧,争一争,至少我们就可在这争论中查查资料;因而,支持史公观点的也可发表意见。希望大家不要光看而不发言,否则,沁园就淡如水了。

石少

帖子数 : 520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其实,“逻辑错误”归不归“语法错误”各有各说

帖子  石少 周一 六月 25, 2012 12:33 am

史公 写道:
石少 写道:
史公 写道:
石少 写道:一,解释权
“诗家惟论兴会,道理远近,不必尽合”。道理相同,读诗者有一“行规”,对看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必须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迁就”诗的意思;若作者已作解释者,读者仍不满意,则应“与其武断,不如缺疑”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思。这就是“解释权归作者”的道理;
二,“到耳浓”
近几乎翻破全唐诗全宋诗,未找到“音浓”或“浓音”入诗,因而可以判断肯定没有“。。音到耳浓”,因为到耳的是“音”,“浓”是用来修饰“音”的。我在找原因时再查“浓”意。是否“浓”有“稠密”之意,及“在气体中所含某种成分多,与淡、薄相对”,因而在修饰声音时不宜用“浓”?也就是“。。音到耳浓”虽语法没错,但用词不准!修饰“音”者,多用“清”“彻”。我同意冷君言,尤其“梵音”更不能用“浓”修饰,毕竟“浓”自身含有“杂质”明显与梵音自身固有之“清”矛盾;
三,关于护短
护不护短的问题不宜更复杂化。这一问题我建议之前一切争论现在“归零”。就请问史公如下三个小问题:
1,周老师“四诗五病”君认同否?
2,“我的拙作”君认为正确吗?
3,“墨云”“高风”“瞬目”可以入诗吗?
当然,史公作为版主可以不理这些问题,即可不回答。
明出长差,回来再拜读!

这几个问题我乐意回答。不过,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还是要再次再次地费点口舌,希望你把“语法”的概念弄明白。你说“梵音到耳浓”语法没错,“梵音”不能用“浓”修饰,也就是说,修饰与被修饰之间搭配不当。那么,修饰与被修饰搭配不当(或者说形容词用词不当)不属于语法错误吗?先把常识性问题搞清楚再回答你的问题。

这里的“不能”是“用词不准确”,因意有矛盾,就如"黑色的黄金"。属形容词错误,一看就是常识。


中学老师教我们说,语法包括句法和词法,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形容不当,造成修饰与被修饰搭配不当,是语法错误主要种类之一。现在石少君说这不是语法错误,一下子把我打回小学时代了,我得从头再补习一下,再来回答你的问题。


史公说: “中学老师教我们说,语法包括句法和词法,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形容不当,造成修饰与被修饰搭配不当,是语法错误主要种类之一。现在石少君说这不是语法错误,一下子把我打回小学时代了,我得从头再补习一下,再来回答你的问题。”

滨河中学高三语文组长王老师13715293729说:“形容词修饰名词不是语法错误,"黑色的黄金"是逻辑错误。”

石少说:“史公所说也一定有依据,王老师所说的也符合道理。可能,这类的错误归于哪种错误只是归类问题,本质不影响其错误本身。”

我们从以上三人所言的观点可知:史公认为语法错误包括形容不当、修饰不当;王老师认为形容不当、修饰不当与逻辑不当是两个不同的错误;石少认为是否将“逻辑错误”归于语法错误只是学术上名称的归类,不影响错误本身。
现在我们看看可查到的两条参考依据:
壹,

病句修改三大板块规则一网打尽(词语错用、语法错误、逻辑错误)
资料来源:【SOHU-红树林】

病句分析是综合了语法、逻辑。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知识的一项必考内容,近几年多用单选题考查病句的辨认,也考查了病因判断、病句修改等,并多将病句和语意明确揉和考查。复习时。要认真弄清用词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修辞不当、歧义等方面的各种病因。还要掌握辨认病句的基本且有效的方法。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修改病句,并在多练、形成有效语感的基础上。感悟快速且准确判断的思路、方法等。以下对病句类型进行归纳总结整理。

一、词语错用

(一)词性误用

1 名词误用

例1: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把病历写得完整、清晰、条理。(“条理”本是名词,此使用为形容词。与“完整、清晰”并列。可改为“有条理”)

例2:你这种行为就不中国了。(“中国”是名词,此使用为动词。可改为“不是中国人的行为。”)

2 动词误用

例1:这是一个多么感动的场面啊!(“感动”是一个动词,此使用为形容词。可改“感人”)

例2:思维这个词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使用。(“使用”是动词,此处使用显得繁冗,可去掉)

3 形容词误用

例1:他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使我心中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沉重”是形容词,此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沉重感”)。

例2:这本书。精装本与普及本的定价悬殊一半多。(“悬殊”本是形容词。此使用为动词。可改为“相差”。)

4 数量词误用

例1:上午。他吃了二个馒头和一碗粥。("二"应改为"俩")。

例2:在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们俩个人又在一起交流经验。("俩"应改为"俩)

例3:收音机的价格一阵再降,有的甚至下降了一倍。(将"一倍"改为50%等)

例4:赵家坡这个小山庄,自力更生建起了一座蓄水近十万多立方米的水库。("近"与"多"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例5: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平均’,和"以上"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例6:我们外科的治愈率已由80%增加了93%。("了"应改为"到")

例7:他那身汗溃的劳动布单帽和半新的家做黄布褂都早已湿透了。(量词"身"可修饰"黄布褂",但不能修饰"单帽",应将"身"改为"顶",并在"半新"前加"那件")

5 代词指代不明

例1: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我的进步很大。因为老师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的。("自己"究竟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明。根据语境可将"自己"改为"我")

例2:在老校友聚会的那天,张青和王捷一见面,他就说:‘你还认识他吗?"("他"究指张青呢还是王捷呢?可将其改为"张青")

6 副词误用

例1:新的政委和老政委一样,更会体贴战士。("更"与语境不符,应删去)

例2: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是偶尔的。("偶尔"是副词,不能作渭语,此将其误用为形容词,应改为"偶然")

7 介词不当

例1: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钊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误用,应去掉)

例2:我关于美学很感兴趣。("关于,误用,应改为"对"或"对于")

例3: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在"和"上"多余,并导致了语法错误。应删去)

8 助词误用

例1:广东农村正在掀起了科学种田的新高潮。("正"和"了"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例2:连用的词语,在内容上前后不能重复,否则。将会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将"和"了"矛盾。应删去"了")

例3: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友射的首枚运载火箭圆满成功。(因多用"的,字,使本为主谓短语作主语变为名词性偏正短语作主语,与谓语部分不能配捕,应删掉"的")

9 连词误用

例1:他的话明确和有力。("和"应改为"而")

例2:大家主动地批判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使本不为并列关系的词语变为了并列关系,应改为"等")

例3:欣逢这个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贵国政府及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第一个"及"误用,应改为"并")

例4:怎么?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义学历史或者学地理。("或者”应改为"还是”)

(二)词义不当

1 词义误解

例:这种鼓吹有钱便是万能的说法简直是不刊之论。"不刊之论"是不更改、磨灭的言论,可改为"极端错误"等)

2 词义轻重不当

例1: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成就"词义过重。应改为"成绩")

例2:对于这种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我们必须很好批评。("批评,词义太轻。应改为"斗争"等)

3 词义范围不当

例1:社会主义建设时候,需要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时候"范围太小,应改为"时期")

例2:我们应很好控制改革开放的场面。("场面"范围大小,应改为"局面")

例3:我们班上今天发生了不好的事变。("事变"一词范围太大。应改为"事件"或"事情")

(三)色彩不当

例1:我军经过多次的冲锋。终于打嗷了敌人的顽强进攻。("顽强"是褒义词,此使用为贬义词,应改为"顽固")

例2:要想大家都有高昂的斗志,我们应该做仔细的煽动工作。("煽动,是贬义词,此误为褒义词,应改为"鼓动")

例3:老大娘虽然一字不识,但她一进屋便敏锐地感觉到:屋里弥漫着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专业术语,用于-字不识的老大娘是不恰当的,应改为"煤气)

例4:我们在全世界再次郑重地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明"用于此不合庄重严肃语境,应改为"声明)

(四)关联词语误用

1 错用关联词语

例1:尽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也要完成任务。("尽管"是转折联词,此分句间是条件关系,使用它不恰当,应改为"不管")

例2:宁可千日无灾,不可一日不防。("宁可……也……"是选择中表取舍关系的关联词,此分句间应是让步假设关系,此用它不能正确地显现分句间的关系,应改为"即使……也……")

2 滥用关联词语

例1:这幅画我一直非常喜欢,可是对它的领悟,却是不久前的事,("却"与"可是"重复,应删去"却"或"可是")

例2: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不感兴趣。所以对数学很喜欢。("由于……所以……"表因果关系,而分句间没有因果关系,应去掉)

3 缺少关联词语

例1: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前面已用"不仅",而后一分句缺少与之相呼应的"而且"等,应在"体形"前加"而且")

例2: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此句两个分句阎明显是有转折关系,应加上"虽然……但是……"这一对关联词)

4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1: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不管”应移到句首)

例2:小玉不但会唱歌,而且小李也会唱歌,(因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不但"应移至句首)

例3: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应将第一个"一方面"移至句首)

例4:不等大家到齐,就他-个干起来了(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只不过第一个分句蒙后省主语,所以"就"应移到"他"与"一个"间)

5 关联词语配套使用不当

例1:只有好好听课,好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就能大幅度提高。("只有"和"就"不是同套关联词,不能配搭使用,应将"就"改为"才",不能将"只有,改为"只要",因为分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

例2: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属同套关联词语。不能配套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五)重复罗嗦

例1:应聘的外国专家正式工资一般应高于或维持试用期工资而不能低于试用期工资。(已有’高于或维持"来限定,明白地排除了"低于"的情况,再用"低于试用期工资,是重复,应删掉)

例2:五星啤酒厂决定给陈新瑶等二人留厂察看两年处分,受处分期间每月发生活费。并免发奖金。(第二个句子前面己说明"只发生活费。"己排除了发放奖金。再说"免发奖金。"重复罗嗦,应删掉)

例3: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堪"本是"可以"之意,前面再用"可以,重复罗嗦,应去掉"可以")

例4:从他微弱的呼吸着,他没有死,还有一息尚存。(前面已说"微弱"、"没有死。)



二、语法错误

常见的语法错误有五种:成分残缺、成分多余、配搭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杂糅。

(一)成分残缺

成份残缺是指必须具备的功法成份残缺不全,影响了语意表达,不指根据语境省略了某一成份或某些成份而语意袤达不受影响的现象。

1 缺主语

例1: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很快有了进步。(因多用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全句缺主语情况是主语残缺的主要表现。此句应去掉"在"和"下",或去掉"使")

例2:《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由于句子较长,暗中更换主语也是造成缺主语的重要方面。此句前半部分的主语是一"周文宾",而后半部分转换为"王老虎",应在末句加上"王老虎"这一主语)

例3: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省市教委的表影。(因误把偏正短语中偏的部分理解为中心语而后面句子缺主语的情况也值得高度重视。此句的前一分句主语是"成绩",而后分句误解为第-个分句主语的是"学校",故错误地承前省略,应在第二个分句前加主语"学校")

2 缺谓语

例1: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七百米伏的拦河大坝魏然屹立在天目瑛边。(因句子较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忘记前边结构而致使缺谓语,是谓语残缺的主要原因。此例中前面主语是"南堡人民",后面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谓语,应在"一道"前加上"使"等)

例2:商业部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张旗鼓地向群众宣传教育。出售产品的重要意义,(应在"出售"前加"讲清")

例3: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深入开展人生意义在于***的讨论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应在第二个"学校"前。加"使"等)

例4: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使"吃不饱、穿不暖"作谓语,或在"吃"前加"过着")

3 缺宾语

例1: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句子稍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呼应,是造成宾语残缺的重要原因。此例末没有与谓语"讨论"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其末加上"的问题"等)

例2:《创业史》是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课文写的是当时互助组刚成立,梁生宝为实现稻麦两熟计划去郭县购新稻种。(应在其末加"的故事",与"写"这一谓语呼应)

例3: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博"后,加"的精神",与谓语"发扬"相呼应)

4 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1: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就会造成表意不严密等情况。此例仅"付出劳动"是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在"劳动"前加"艰苦且有效的"限制语)

例2: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加"秋后"以限制时间)

(二)成分多余

1 主语多余

例1: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因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例2: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应去掉"风格")

2 谓语多余

例1: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进行"多余,应去掉)

例2: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打"多余应删去)

3 宾语多余

例1: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的编写"多余,应去掉)

例2: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 附加成份多余

例1: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各种矿藏。有布满无数珍宝的山村。("的各种"多余。应删掉)

例2:开学前,我们搞了一次军训,负责军训的教练是连队的大胡子和小眼睛。("负责军训"多余,应删掉)

例3: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是否"多余,应删掉)

例4: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漫山遍野,与"到处"重复。最好删掉"到处"因"漫山遍野’,更有强调意味)

例5: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其删掉)

(三)配搭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

例1: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例2: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一幅多么好看的画面。("浪声"和"海面"均为主语,其中"浪声"不能与谓语"构成"形成主谓关系,应去掉"沙沙的浪声"或另构成主谓关系)

例3: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生产"与"长势良好"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应将"生产"删掉,使"水"作为主语)

例4: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绣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教导"和"出现"构成主谓关系不当,可去掉"循循善诱的教导。"最好可再加"又在我耳边响起,与之构成主谓关系)

2 动宾搭配不当

例1:《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塑造"与"事迹"不能构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例2:战士们冒着涝沱的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速前进。("冒着"与"小路"不能构成谓宾关系,可在"泥泞小路"其前后分别加上"在"和"上")

例3: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联合谓语中"注视"不能和宾语"报告"相配擂,可予删去)

3 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1:早晨五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人群"是在整体性名词,前面不能再用"数万名"予以限制。可将"人群 "改为"人")

例2: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

例3: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可以补充说明扫的程度。而"整整齐"则不能与"打扫"配搭。可在其前加上"把桌凳安放得"。也可删去)

4 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1:规规矩短的两条平行线始终是两条可望而不可及的端点。(判断句中主宾意义不属同一范畴造成了主宾意义上配搞不当。此例中"两条平行线是端点"明显地配搭不当。可将"端点"改为"直线"等)

例2: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此句宾语是由一个主谓短语充当的,但这个主谓短活的主干是"工业和农业成为国家"。主宾意义明显不当、可将"国家"改为"行业"等)

例3: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这是因为语序不当而造成主宾意义不当的,应将"秋天的北京"改为"北京的秋天")

(四)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这是汉语的-大待点。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等。语序不当主要有四种: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句子成份顺序不当、分句位置不当。

1 词序不当

例1: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词语可能反映承接先后、轻重主次等语意。词语的顺序则必须符合这一客观要求。此例中"研究听取",颠倒了承接的先后关系。应改为"听取研究")

例2:学生、领导、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应改为"领导、老师、学生")

例3:试看山花烂漫开遍了原野。(应将"山花烂漫"改为"烂漫山花"才能与后面"开"配搭)

2 主客体颠倒

例1:数学对于我不感兴趣。(,此句中主体是"我",客体是"数学",应改为"我对于数学")

例2: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可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描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

3 句子成分顺序不当

句子成份的顺序不当可能造成不同的限制关系,引起表意的差异,有的虽不引起表意差异,但也不符合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句子成份的排列规律在"语言连贯"中有详细阐述)

例1: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文物"究竟什么时候"出土的"?按原句表述,则为"两千多年前",实际上不是,这就因语序不当前导致了表意的错误,应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后。)

例2:广大农村青年表现了无比的学科学学文化的积极性。("无比的"放在"表现了"后与放在"积极性"前没有什么表意差异,但应放在"积极性"前才符合句子成份的排列规则。)

4 分句位置不当

例1: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济了。(递进关系不当,应改为"不但不吃国家救济粮了,而且还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

例2: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五)结构杂糅

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即结构杂糅。

例1:作为一个***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

例2:古往今来。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奋的精神。(谓语部分是判断句和陈述句杂糅。可在句末加"的",形成"是……的"强调型结构,也可去掉"是")

例3: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

例4: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是反问句和陈述句杂糅,应去掉"可想而知"并在"成绩"后加"呢")

三、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指不合事理、不合生活逻辑,不合客观事物联系等错误。

(一)不符合客观事实

例1:八百多人,几干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么有儿千条胳膊呢?应将"几千条"改为"千多条")

例2: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大学所有课程"浩翰之极。"仅用三年时间"学完是不客观的,可去掉"所有)

(二)前后矛盾

例1: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既然"放眼大海" ,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海"等)

例2:今年,我校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参加了"志愿者突击队"。("都"表所有,而前已限定为叫百分之九十",前后矛盾,应去掉"都")

(三)分类列举不当

例1: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标准划分,而"妇女"是不同标准,不能与前二者构成并列关系可去掉"妇女")

例2: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特别"一词加以强调的对象应是前面所提概念的部分,与前面形成范围的大小关系,而"中学生"与"共青团员"只能是交叉关系。应将"中学"改为"中学生团员"。)

例3: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牙膏"、"牙刷"、""日用品"间不是并列关系,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将"和"改为"等")

(四)前后不一致

例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关键在于要加速造就一批专门人才。(前面用"能否"是两个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要"改为"能否")

例2: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前面是"多寡""高低"关涉两面,而后面只兼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能"改为"能否","有"改为"有没有")

例3: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三好生的重要条件,(前面是"好坏"关涉两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在"三好生"前加上"能否成为")

(五)否定失当

例1: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可将"否认"改为"承认",也可去掉第二个"不")

例2: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反问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此句如不用反问句。否定是恰当的,但用了反问句。语意恰好相反·可将"不"去掉)

例3: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这里,将“语法错误”及“逻辑错误”列为并列的错误,即不是将“逻辑错误”归属于“语法错误”的口,与王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

贰,

《初中知识清单。语文初中必备工具书2012版》也认为句子错误同属以上划分。

所以,结论:"逻辑错误”是否归属于“语法错误”各有各说,将其并入哪一类并不影响我们都已初中毕业多时的事实。

石少

帖子数 : 520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生造词能否入诗 - 页 2 Empty 回复关于语法错误问题

帖子  史公 周二 六月 26, 2012 3:30 am

从语法理论来说,一个句子中词及短语的分布、结构及其规律都属于语法的范畴。即使依你所引述的把逻辑范畴从语法范畴中独立出来进行考察,也能看出你所说“梵音到耳浓”语法没错,但“梵音”不能用“浓”修饰这句话的错误。一般来说,语法范畴是就语言形式(包括词语形式和语义内容)来说的,逻辑范畴则是就思维内容来说的。比如说“在战争中,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无关要紧的问题。”这就是思维上的问题,可规为逻辑错误;如果是“在战争中,谁是我们尽职的朋友?谁是我们青睐的敌人?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语言形式的问题,是语法错误,因为这里“尽职的朋友”和“青睐的敌人”出现了修饰语(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回到原来的问题,你说“梵音”不能用“浓”修饰,依你的理解可还原为“浓浓的梵音”,即“浓浓”不能修饰“梵音”,这个问题就是你引述的文章“语法错误3”中所谓“附加成份与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问题。附加成份一般为定语或状语,用来修饰、限制名词的即为定语(如引文中例“数万的人群”,“数万的”即为定语),用来修饰、限制动词的即为状语(如引文中例“严肃地研究”,“严肃地”即为状语)。定语和状语作为修饰词,如果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就是你所引文章所举的“语法错误3”。如果你认为“浓”不能修饰“梵音”,就属于这类语法错误。

史公

帖子数 : 394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2页/共2 上一页  1, 2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