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从“和”字的声调与词性说起(转)

向下

从“和”字的声调与词性说起(转) Empty 从“和”字的声调与词性说起(转)

帖子  六两 周六 六月 30, 2012 7:59 pm




中楹报2011年37期3版《也为两副参赛作品惋惜》文中说到隐名46号联:“倚窗披读:品峰峦翠,隧道幽,剪一片晴光,点燃诗眼;放步行来:听瀑声和,山歌脆,哼千支小调,唱响湘西。”下联中因“和”字表示声音相和应读仄声(贺),与上比对应节奏点上的“翠”字平仄失对而落榜。

在此,我们不讨论该联的“和”字该斟酌换上哪个合适的字为好,单就“和”字的声调与词性说几点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
先说一说“和”字的声调是应该断为仄声还是断为平声。

王力先生 《诗词格律概要》一书中,在分析说明格律诗忌尾三平时援引李商隐《锦瑟》中“一弦一柱思华年”为例,注释曰:“思”字有平、去两读,这里的“思”字也可以认为义从平声,字读仄声。那么尾三平则变成“仄平平”,就合律了。这似乎就是古人赋诗撰联中常用的“借声借义”手法。可用于借音借义的字很多,如:难、看、过、胜、教、望、空、忘、论、泥、间、思……等等。

“思”字今作平声,解为考虑、想法、思绪、想念、哀伤及作某些语气助词使用。而古四声“思”分属四支、四置两韵部,作平、仄两读,如苏东波诗“岭北霜枝最多思”,欧阳修诗“夜闻归雁生乡思”都解为仄声。且这其中并不关乎语境释义,一般的当这些两读的字处于韵脚或平仄节奏点上时,都作随意性的可平可仄。例杜诗“秋兴”中“百年世事不胜悲。”“胜”字在节奏点上读作平声。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方,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诗中的起句“时难年荒世业空”的“难”字在节奏点上读作仄声。王维《观猎》中“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此例中“过”在节奏点上读作仄声,“看”在节奏点上读作平声。

此种情况不但在格律诗中广泛使用,在楹联创作中也不泛其例,如:清朱珪联“壮思鲸飞渤海宽”中,‘思’作仄,拆字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中‘思’作平。赵执信题因园中“五湖烟水独忘机”中‘忘’作平。王文治联“有奇书读胜看花”中‘看’作平。刘墉题绣绮亭联“人远忽闻清籁起;心闲频得异书看”中‘看’作平。袁枚题随园联“任人来看四时花”中‘看’作仄。这样的例子很多,又如:梁章钜题平山堂“高视两三州,何论二分明月;旷观八百载,难忘六一风流。”中‘论、忘’均为平仄两读的字,此联中‘论’作仄,‘忘’作平。清陶澍题摩云书院“忆往昔踏雪来过,曾话春风一席;愿诸生凌霄直上,勿忘灯火三更。”此联中‘过、忘’均作平声。同是陶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渔唱一声人过桥”‘过’都作仄声。更有“六桥花柳间桑麻”中中‘间’作仄,“重探岭上梅花”中‘探’作平,等等。

同样,陆游《村居初夏》诗“欲话穷通已两忘”的“忘”,杜甫《月夜》诗“闺中只独看”的“看”,它们都处在韵脚上则作平声入韵。从以上诸例看来,平仄双读的某些字,古人行吟作对时,在选定仄用、平用上有时据语境定平仄,有时则不据语境而平仄,互相借音借义。

现代汉语在遣词造句中对字眼在何种语境下的读音却有着十分严格的区别。“和”读阳平,解为平静、和缓、和谐、温暖、汇合、调和、连带等义项。“和”读去声,解为跟着唱、奉和、跟随等义项,另有其他读音及义项不题。

“和”字在古四声中分属五歌、二十一个两韵部,今看隐名46号联按古四声定平仄,节奏点上的“和”属于平仄两读的字,可否沿袭古往今来的规则认定为义从仄声,字读平声呢?

另则,按该作品句式:上联“……品峰峦翠,隧道幽……”下联“……听瀑声和,山歌脆……” 来分析看,“品”、“听”为领字,“翠、幽、和、脆”为平仄节奏点,他们都以形容词属对。“和”作仄声时是动词,与翠词性不对。其实作者意图明显地把“和”作为平声用,取平静、和缓义,即和风细雨的“和”字方为形容词,也才能与其他三个形容词属对。

我们知道格律诗是声韵并用,他既要用声调协平仄,又要押韵不出韵,而楹联创作除了“音韵对”以外,是不用韵的。楹联主要是用声调协平仄,他也存在着处理音义两读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是和格律诗有着共同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两读的字数量众多,它们的用法应该有它法则范围或沿袭的约定俗成。

我们经常听到用古四声时会遇到“古读仄声,今读平声”(即入声字)的烦恼,有人统计此类常用字约有四、五百个字。

可我认为还有一类“两读两用”的字同样也让人防不胜防,且他们在使用时又分为多音多义、多音同义等各种异同,且数量不少,常见的有几十个字(据我约略统计有五百多个字)。

更有一类与入声字相反,即“古读平声,今读仄声”,例:禧在支韵,俱在虞韵,驯在真韵,翘、镣在萧韵,跑、哮在肴韵,闽在文韵,等等。

其实,这些用字方法是我们创作诗联时很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说是经常发生争议的问题。如果在此方面多做一些探究,我看还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为此,我引用以上许多例子,旨在与同道联友们共同探讨音义两读字的使用规则,希望能引起联友的共鸣,能听到联界博学者的高见。

六两
六两

帖子数 : 233
注册日期 : 10-07-11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